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充满争议的选举之一。在这场选举中,候选人策略与政治风云变幻交织,塑造了美国政治的新格局。
1968年,美国正处于越南战争泥潭和国内种族冲突的困境之中。当时的在任总统林登·约翰逊因为越南战争的困境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,决定不再寻求连任。这使得选举变得异常复杂和激烈,候选人策略和选战氛围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。
候选人方面,民主党的候选人主要包括副总统休伯特·汉弗莱、明尼苏达州的参议员尤金·麦卡锡和纽约州的参议员罗伯特·肯尼迪。汉弗莱作为约翰逊政府的代表,在竞选中主打“和平与繁荣”的牌,试图借助约翰逊政府的政绩为自己加分。麦卡锡和肯尼迪则分别主打反战和民权牌,以吸引年轻选民和少数族裔的支持。
共和党方面,候选人包括尼克松、洛克菲勒和米德。尼克松凭借其在1960年总统大选中的经验,以及深厚的政治底蕴,成为了共和党最有力的候选人。他在竞选中主打“法律与秩序”牌,强调恢复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,同时承诺结束越南战争。
在这场选举中,候选人策略和选战氛围呈现出以下特点:
候选人纷纷调整自己的立场,以迎合选民的需求。例如,汉弗莱在竞选中逐渐与约翰逊政府保持距离,以摆脱越南战争的影响;尼克松则强调自己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能力,以展示其为国家领导人的一面。
选举期间,各种政治事件层出不穷,对候选人的策略产生影响。1968年4月,马丁·路德·金遇刺,引发了全美范围内的种族冲突。这一事件使得民主党的候选人不得不更加关注民权问题,以安抚选民。同年6月,罗伯特·肯尼迪遇刺,使得民主党内部的选情更加扑朔迷离。
媒体在选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候选人通过电视辩论、广告和新闻报道,向选民展示自己的形象和政策主张。电视辩论成为候选人展示自己能力和魅力的重要平台,尼克松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。
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在候选人策略与政治风云变幻中落下帷幕。最终,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。这场选举不仅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矛盾和困境,也展示了候选人策略和政治风云变幻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作用。